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袁蓓
机构地区:[1]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 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4年第5期175-182,共8页Marxism & Reality
基 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空间转向’研究”[项目编号:21JHQ029]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历史唯物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地被重释和重构。在所谓“正统”阐释中,物质世界被看作完全按照因果关系定律运行,因而几乎不存在任何偶然性,历史则根据一种严格的决定论立场被审视。为了反叛这一教条式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掀起了一场“人与结构”的论争,其中阿尔都塞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进而重构历史唯物主义时,阿尔都塞关注的焦点并不在于社会存在的物质决定因素、必然性以及确定性,而是认为那些构筑起社会结构的物质基础是“过度决定”的,因而充满着偶然性和变化。这一理论操作固然涤除了同一切目的论和决定论传统的纠缠,却也因削弱了主体作用而使解放政治无从谈起。随后,巴迪欧通过建构一种忠诚于真理性事件的主体,展现了解放政治的可能性。这种解放政治打破了对人起决定性作用的既定情势,因而可以说,巴迪欧的理论阐释回应了阿尔都塞的理论困境。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