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向俊颖
机构地区:[1]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 处:《艺术评鉴》2024年第16期91-97,共7页ART EVALUATION
摘 要:薅草锣鼓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实用到审美、从劳动工具到民间音乐的演变过程。追溯其审美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劳动生产实践和宗教祭祀活动。其演唱仪程、演唱形式和唱词艺术等,均是薅草锣鼓审美意识的具体呈现。川东土家薅草锣鼓作为土家人的劳动进行曲,兼具着劳动性和审美性,并统一于土家族群体的生命形态中,承载着土家族人民对生命的深刻领悟、对自身的内在关照,以及对民族精神的外在彰显,是土家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对薅草锣鼓审美意识和美育价值的探索,对于实现非遗艺术的“活态化”传承与创造性转化有着重要作用。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