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吕长全 任香蒲 Lv Changquan;Ren Xiangpu
机构地区:[1]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1 [2]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31
出 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24年第3期48-59,共12页Journal of Chines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近代中国虚银两制度研究”(批准号:22BJL131)阶段性成果。
摘 要:在嘉庆时期民间日常交易中,铜钱依然是最重要、最广泛的交易通货。就全国而言,百姓日常使用铜钱和白银的频率约为7:3,即有70%的交易用到铜钱,30%的交易用到白银;在北方这一比例约为6:1,在南方约为2:1。高钱区与低银区、中钱区与中银区、低钱区与高银区基本对应,大体按照自北向南的序次分布,表明自北向南行钱频率呈现阶梯式下降,行银频率则呈现阶梯式上升。在北方的高钱区,几乎所有的交易都会使用铜钱,但行银频率非常之低,有数个省份甚至不足3%;而在华南和西南的高银区,行钱频率会降至50%左右甚至不足30%,而该地区的平均行银频率超过60%。这种南北银钱行用格局主要受到货币供给的影响。高银区又可分为银元区和银两区,前者包括福建、广东,后者包括广西、贵州和云南;江浙地区使用银元的频率并不高。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