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后期内蒙古畜牧生产中牧草的利用、争夺与商品化  

Utilization,Competi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Forage in Livestock Production in Inner Mongolia during the middle and late Qing Dynasty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张博 Zhang Bo

机构地区:[1]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出  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24年第3期75-84,共10页Journal of Chines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内蒙古地区畜牧生产变革的环境史研究(1840—1958)”(项目号:23CZS065)阶段性成果。

摘  要:清中后期,随着内地民人的涌入开垦,以及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内蒙古地区的牧场面积逐渐缩小,农牧民间对于有限牧草资源的争夺也有所加剧。在此背景下,蒙地牧民对牧草的认知与利用方式逐渐发生变化。一方面,部分牧民为生存开始结合农区畜牧生产方式,进行一定规模的打草储草,并通过为周边省县农商提供牧场、草料或代为放牧等方式获取收益。另一方面,蒙地牧草的价值化与商品化程度逐渐提升,不仅出现了买卖牧草的现象,部分蒙旗更将牧草的相关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受动荡社会环境、蒙旗社会旧有制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上述牧草利用变化的范围和程度相对有限,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传统游牧生产体系的瓦解,并为此后内蒙古畜牧现代化的起步与探索提供了条件。

关 键 词:清代 畜牧业 内蒙古牧区 牧草利用 环境史 

分 类 号:F329[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K249[历史地理—历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