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晋鸿雁 Jin Hongyan
机构地区:[1]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出 处:《地域文化研究》2024年第6期143-146,共4页
摘 要:大学生是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就业更是关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民生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各界关注。清末以来,随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体制渐趋形成并发展,大学生就业状况以及各方因应,不仅成为时人瞩目的焦点,更成为当今学界探研的课题之一。民国以降,学术界关于民国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已经在调研统计、理论政策、社会保障、区域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而言较为零散,或是对高校及毕业生状况展开统计分析,或是探讨就业难题与政府对策,虽然力求从教育史、社会史、经济史等不同侧面考察,但始终囿于对就业问题本身的表层描述与理论探讨。于纵向上的梳理未及深入系统,于横向上的拓展仍限于教育场域。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