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彭渝皓 姚欢庭 刘程曦 胡啸玲[1] Peng Yuhao;Yao Huanting;Liu Chengxi;Hu Xiaoling(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The First Affliated Hospital of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 421000 China;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The Second Affliated Hospital of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 yang 421000,China)
机构地区:[1]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衡阳421000 [2]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衡阳421000
出 处:《中华麻醉学杂志》2024年第10期1267-1271,共5页Chinese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301447);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022JJ40397);湖南省卫生健康委2023年度卫生适宜技术推广项目(202319019229)。
摘 要:镇静催眠麻醉药是全身麻醉中不可或缺的药物,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惊厥等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广泛。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目前大多用药主要按照药物说明书或经验来进行。然而个体差异及多种药物的协同作用可能导致用药过量或不足,从而出现相关并发症与副作用[1]。随着药物基因组学的发展,人们对遗传因素与药物剂量反应间的关系理解不断深入,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由于麻醉药物作用受体及位点、肝肾代谢等多个方面的基因多态性的存在,导致个体对药物反应差异较大,这些基因多态性与镇静催眠麻醉药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密切相关,解释了镇静催眠药在临床应用中的个体差异机制[2,3,4,5]。因此,本文将近年来有关镇静催眠麻醉药物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旨为镇静催眠麻醉药物的个体化应用提供参考。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