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北京100084 [2]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应激适应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 [3]体能训练关键核心技术集成系统与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100084
出 处:《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24年第9期753-766,共14页Chines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基 金:国家体育总局奥运科技攻关服务项目(2024029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24GCZX004)。
摘 要:缺血处理(ischemic conditioning,IC)是指对某一器官/组织应用间歇短暂性缺血可对缺血器官/组织产生内源性刺激作用的现象。作为一种无创、简易、经济、安全的方法,在运动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根据缺血处理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时期,可将其分为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血流限制训练(blood flow restriction training,BFRT)和运动后缺血处理(post-exercise ischemic conditioning,PEIC)。不同时期缺血处理虽然都是通过限制血流来达到提升运动表现,促进运动后恢复的作用,但血流限制程度不同、方法学因素不同、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应用效果也有所不同。本文通过梳理IPC、BFRT和PEIC在运动科学领域中的相关研究,比较不同时期缺血处理的作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阐明不同时期缺血处理的作用机制,为缺血处理在运动实践中的科学应用与研究提供新思路。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17.20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