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盛唐时期“汉化”“胡化”现象及其动因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陈友冰[1] 

机构地区:[1]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合肥230051

出  处:《学术界》2024年第11期116-128,共13页Academics

摘  要:初盛唐时期,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汉化”和“胡化”现象,但只局限于物质生活和文化教育这个层面。思想信仰和语言文字等民族根本特征则根深蒂固。无论是执政阶层或广大士庶,并不会“化”到放弃自己民族的根本特征。造成这种“汉化”和“胡化”的原因主要是中华历史上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互相影响、学习借鉴和改造吸收,以至最后形成“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民族和睦大家庭。具体则由三个方面因素所决定:华夏文化的特质;汉族和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皆大力提倡儒文化,以此标榜自己代表华夏正统;战争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异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关 键 词:初盛唐 “汉化” “胡化” 原因 

分 类 号:D691[政治法律—政治学] K242[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