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屈涛[1]
机构地区:[1]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出 处:《人文论丛》2024年第1期139-149,共11页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礼仪文化通史研究”(18ZDAO21)阶段性成果。
摘 要:本文在既有文学史研究视角之外, 从礼制运作角度对新莽至东汉时期诔文使用特 点与扩散原由予以再认识。 始建国末期新莽政权面对内外施政的困境, 依托元后葬礼开创 在有司之外诏士人作诔的先例, 以此达到重申正统、 凝聚臣民的目的。 光武时受君臣经历 及对王莽礼制改革态度的影响, 朝廷不仅承继新莽开创的诔文使用特点, 并将作诔者范围 扩大至朝野“诸儒”。 东汉以后诔文通过在皇帝、 诸侯王葬礼中的公开使用, 及相应的文 书传递, 让更多士人尤其是在野人物能接触到此类称述逝者功德的文辞。 士人在朝廷奖掖 政策的激励下, 也积极投身诔文写作。 由此推动诔文在士人间的传播, 呈现礼制运作与文 体形成间的密切关联。
分 类 号:D691[政治法律—政治学] K234[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