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文飞[1]
机构地区:[1]首都师范大学人文社科学部
出 处:《世界文学》2024年第6期215-234,共20页World Literature
摘 要:在中外思想史和文学史上,诗与哲学之争绵延不绝,从主张把诗人逐出理想国的柏拉图,到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坛的诗哲之争,诗和哲学似乎一直构成对峙,象征着感性与理性、想象与现实、秘索思与逻各斯等等之间的矛盾。但与此同时,文学家被视为思想家、哲学家客串作家的现象在世界各国也同样屡见不鲜,任何一部俄国哲学史都会写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而萨特和加缪的文学作品更是成为二十世纪法国文学的经典。被誉为“俄国现代哲学之父”的弗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也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而在他的文学创作中,长诗《三次相见》又占据着最为醒目的位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8.2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