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军[1,2]
机构地区:[1]河南大学文学院 [2]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出 处:《当代作家评论》2024年第6期162-168,共7页Contemporary Writers Review
摘 要:在文学研究领域内,现代性、主体性、文学性皆是高频率出现的术语。这一组关键词中,如果说主体性和文学性尚属于阶段性涌起的话语场内容的话,那么现代性这一词语,则贯穿了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1985年,随着美国学者杰姆逊访华演讲及后续的诸多西方现代性著作的翻译和出版,现代性作为一个总议题浮出水面,并产生明显的外溢效应,文学、哲学、社会学、史学等人文社科领域聚焦于现代性话题,并结合本土经验和学科特点,搭建了各式各样的阐释系统。河南位居中原腹地,时至今日,那里的乡村世界依然延续着前现代的生活方式,或者说是一种部分现代性观念与前现代生活方式混杂的生存样式。现代性观念的覆盖来自21世纪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后形成的虹吸效应,而前现代的生活方式则来自坚固而高耸的历史传统。令河南或者河南籍作家着迷的恰恰是前现代的历史内容,无论是周大新的盆地叙事,还是李佩甫的平原叙事,以及阎连科的批判性书写,抑或刘震云的北中原故事,他们的笔下,大多撷取呈封闭性的前现代的空间和时间片段,展开各自对中原文化根性的勘察。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16.2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