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赵目珍 Zhao Muzhen
机构地区:[1]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育学院 [2]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创意写作研究中心
出 处:《当代作家评论》2024年第6期195-200,共6页Contemporary Writers Review
基 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3年度学科共建项目“新世纪以来广东诗歌精神图谱研究”(GD23XZW19);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创意写作研究中心研究成果。
摘 要:引言狂欢的仪式起源于欧洲的中世纪甚或更早。作为一种民间文化,这种存在的独特性非常明显。“狂欢”或“狂欢化”作为文化研究或文学理论研究的话题,一般都会追溯到米哈伊尔·巴赫金的小说研究。的确,巴赫金通过“对拉伯雷的《巨人传》的研究,颇为独特地探讨了中世纪‘低俗’或通俗文化与宗教和封建政治文化的关系”(1),从而为民间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颖的视角。张清华曾借助巴赫金对狂欢化的研究指出:“这种‘与官方节日相对立’的狂欢节,‘仿佛是庆祝暂时摆脱占统治地位的真理和现有的制度,庆祝暂时取消一切等级关系、特权、规范和禁令。这是真正的时间节日……同一切永恒化、一切完成和终结相敌对……这也许可以用来解释我们世纪之交以来中国的文化状况。”(2)21世纪初的诗歌现场与这种状况最为接近。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