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锐[1] Wang Rui
机构地区:[1]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暨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上海200241
出 处:《广东社会科学》2024年第6期132-146,共15页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
基 金: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人文语义学交叉学科培育计划”重大项目“中国传统政治概念的近代转型研究”(课题编号:23RWYYX05)阶段性成果。
摘 要: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政治发生巨大变动的时代。社会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与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极大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版图。在此背景下,梁启超与戴季陶虽属不同的政治阵营,但思想上有着一定的共性,即都认为源自近代西方的社会主义学说需要用中国传统来进行一番诠释,革命活动的正当性也需建立在符合中国传统的标准之上。在他们那里,中国传统,特别是儒家学说成为回应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工具。儒家学说既能用来描述社会主义的基本旨趣,又能重新展望实现社会主义及其相关政治理想的路径。将他们二位放在一起讨论,研究他们二人在当时如何基于一定的时代感来重新诠释中国传统,挖掘二人思想当中的共性,可以比较完整地呈现国民革命运动前后运用中国传统来回应社会主义思潮的基本态势。进一步而言,还可将二人的相关言说总结为一种思想类型,分析其对之后中国学术思想与政治文化的影响。
分 类 号:D693[政治法律—政治学] K26[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37.20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