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马守丽
机构地区:[1]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出 处:《史学月刊》2024年第12期123-128,共6页Journal of Historical Science
摘 要:“真理”作为一个词语和概念,当今广泛使用于各学科领域,其词义也已不言自明。学界关于真理的研究多偏重于哲学领域,诸如中国古代有无“真理”、西方哲学中的“真理”等问题,即便中国共产党人的“真理观”,亦多为静态哲学考察(如吴根友、徐衍:《中国古代思想中的“真理”观念》,《哲学动态》20l9年第3期,第69~76页;郑伟:《“真理”概念的逻辑形式解读》,《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第ll2~ll5页;郑伟建:《李大钊真理观探略》,《齐鲁学刊》l990年第2期,第29~3l页;倪德刚:《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理论视野》20l0年第4期,第62~63页)。如此,便应该追寻“真理”的早期历史,尤其是近代中国人关于“真理”的使用与意义衍化,才能更好地理解国人关于该概念的选择。鉴于此,本文拟从概念史视角,考察古汉语词“真理”在晚清作为宗教概念被重新发明,使用过程中逐渐社会化并赋以政治革新内涵,最终成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探寻。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91.24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