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陈勇 陈一方 陈九辉[1] 郭飚[1] 李昱[1] 赵盼盼 Chen Y;Chen Y;Chen J;Guo B;Li Y;Zhao P
机构地区:[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2]山西太原大陆裂谷动力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北京100029 [3]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6
出 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4年第12期3947-3961,共15页Scientia Sinica(Terrae)
基 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项目(IGCEA20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04072、41804055);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7YFC1500103)资助。
摘 要:鄂尔多斯块体位于华北克拉通西部,在华北克拉通的破坏和改造过程中保留了大部分的克拉通岩石圈根,且块体两侧连接了构造格局截然不同的青藏高原和华北平原,所以研究鄂尔多斯块体及其周缘详细的壳幔结构对于理解华北克拉通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鄂尔多斯与两侧块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本文利用喜马拉雅计划Ⅱ期和Ⅲ期中104个分布在祁连造山带和华北克拉通沿36.5°N附近的宽频带台站数据,采用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获得了台站下方0~100km深度范围内的S波速度结构,利用接收函数共转换点叠加(CCP)方法得到了研究区域内的地壳间断面结构.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区的Moho面深度自西向东呈逐渐变浅,祁连造山带Moho面深度最大,鄂尔多斯块体次之,华北中部造山带最浅;海原断裂带附近和山西裂谷下方的Moho面分别存在局部下凹和上拱.(2)块体之间的壳幔结构具有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祁连造山带下方20~40km深度范围内存在显著的低速异常分布,低速层速度值自西向东增大且厚度逐渐变薄,揭示了华北克拉通在阻挡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生长和侧向挤出过程中,祁连造山带中下地壳增厚;华北中部造山带的岩石圈软流圈边界深约90km,明显浅于鄂尔多斯块体,反映了中生代西太平洋板块弧后扩张造成的地幔上升流对华北中部造山带的岩石圈进行热侵蚀和改造,导致其岩石圈减薄.(3)在山西裂谷及两侧邻区下方不同程度上拱的Moho面和减薄的岩石圈的位置相对应,可能暗示了山西裂谷的发育与华北中部造山带岩石圈的减薄存在紧密的联系.
关 键 词:鄂尔多斯块体 祁连造山带 山西裂谷 中下地壳增厚 地幔上涌
分 类 号:P542[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