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冯旺舟[1]
机构地区:[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出 处:《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4年第10期139-140,共2页China University Academic Abstracts
摘 要:回顾马克思恩格斯在经典文本中对人类社会的四重关系、劳动分工与劳动异化以及对三个阶段共同体的深刻理论阐释,对于我们重新理解唯物史观围绕考察“生产方式的展开与人的自由解放”的历史性生成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运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相关术语,但是通过对虚幻共同体、大工业、分工等的分析,也揭示了劳动在这个过程中所存在的异化现实,即异化的劳动仍然是凌驾于人之上的强制力量,凸显城乡的分离、私有制的稳固、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的矛盾。
关 键 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虚幻共同体 《德意志意识形态》 劳动分工 历史性生成 唯物史观 劳动异化 强制力量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