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书画作伪现象探究--以“谭敬家造”为例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谭练 

机构地区:[1]不详

出  处:《书与画》2024年第11期38-42,共5页

摘  要: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书画作伪活动由来已久。早在南北朝时期,刘宋书法家虞(生卒不详)在其著作《论书表》中便已记载了会稽、吴兴地区伪造王羲之(303—361)、王献之(344—386)父子书法作品的现象。彼时,“新渝惠侯雅所爱重,悬金招买,不计贵贱”,此举引得“轻薄之徒,锐意摹学,以茅屋漏汁染变纸色,加以劳辱,使类久书,真伪相,莫之能别”。由此可见,当时以伪造书画作品牟利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牟利不仅是书画作品商品属性的物质彰显,也是作伪者最为核心的伪造动因。实际上,书画作伪现象的出现与书画市场的产生及日益繁盛息息相关。自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古书画作伪活动再度达到鼎盛,这一时期被学术界普遍称为第三次作伪高潮。其中,“谭敬家造”是这一时期书画作伪组织化的典型代表。

关 键 词:书画作品 书画作伪 书画市场 书法作品 论书 艺术发展史 商品属性 南北朝时期 

分 类 号:J29[艺术—美术]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