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尤莉
机构地区:[1]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 处:《美与时代(美学)(下)》2024年第11期71-74,共4页
摘 要:传统民间仪式中的侗族大歌拥有固定的表演周期、空间以及特定的意义,与其他民俗仪式一样,它也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改变。在贵州省黔东南榕江县村超的舞台上,侗族大歌凭借新媒体和新技术完成了互动与转向,从传统的村寨表演逐渐转向新兴的舞台表演,在演唱形式、活动空间、展演路径和展演功能方面都悄然发生了变化。把考察村超舞台上侗族大歌的表演作为个案,并运用相关仪式理论和表演理论呈现侗族大歌变化的相关细节,以此探究侗族大歌的变迁与调适,也为其他民族文化适应现代化社会提供借鉴意义。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