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出 处:《江汉论坛》2024年第12期84-91,共8页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917-1949)”(16ZDA24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现代自由诗的文体建构研究”(23AZW01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优创”项目“中国抗战诗歌的文体研究”(2024CXZZ116)。
摘 要:抗战爆发带来的社会变化突破诗歌文体的惯性,新诗书写抗战面临文体层面的困境。时代变幻呼唤着诗体开拓,卞之琳、蒲风等诗人开展书信体诗歌创作实践,产生《慰劳信集》《真理的光泽》等作品。书信体诗歌摆脱诗人独语,对受信人发出单向对话,又面向大众读者呈现戏剧性对话场景,形成单向倾诉与戏剧对话的复调;书信体诗歌以微观叙事介入宏大题材,推动诗歌书写从小我向大我的过渡与融合。书信体诗歌借助战士诗人、文艺宣传者等隐含作者的身份修辞加强诗歌说服能力;通过标题、注释、落款等副文本的外指性修辞增强了文本真实感;对话语境、倾诉性姿态与受信人角色代入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情感距离,提升了诗歌的宣传动员能力。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3.58.22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