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夏燕靖
机构地区:[1]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
出 处:《艺术工作》2024年第5期4-13,共10页Art Work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23ZD03)阶段性成果。
摘 要: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后,陕甘宁、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的文学艺术工作者积极响应毛泽东同志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包括农村和部队基层,通过创作大量文学艺术作品等方式,积极参与抗日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些作家和艺术家得到了有效培养和引导,成长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优秀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的创作内容主要围绕反映工农兵的生活和斗争,这些作品不仅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而且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激励和鼓舞人心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工农兵群体中的文艺活动,有了从未有过的广泛性,并从工农兵群体中涌现出新的作家和艺术家,这一切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运动已经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风貌。至此,延安文艺成为“人民文艺”的时代路标,“人民文艺”这一精神也得到广泛弘扬,并成为中国现当代文艺史册上的重要里程碑。时隔72年,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工作的导向,体现了党的领导和推动文艺建设的鲜明立场。诚如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的,文艺创作需要符合时代精神和人民群众期待的优秀文艺作品的关键性,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同时强调了党对文艺工作领导的进一步加强和持续改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指导和战略部署。故而,研究从延安鲁艺到东北鲁艺发展的光辉历程,展现这是一所流淌着延安鲁艺红色血脉的学校,这是延安文艺和东北革命文艺取得历史贡献的集中代表,更是东北革命文艺践行和传播延安文艺传统和精神的典范,并在新中国文艺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以东北鲁艺昭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