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性文化景观对地方感弥合、再造与传播的路径解析——以《非遗里的中国》为例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葛旭 吕若蓝 曹晶晶[3] 

机构地区:[1]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保定071002 [2]河北大学河北城市传播研究院,保定071002 [3]河北大学,保定071002

出  处:《新闻爱好者》2024年第12期66-69,共4页Journalism Lover

基  金:2023年河北省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城市文化空间建设与网络社群集体记忆建构研究”,批准编号:2023060。

摘  要:随着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人们对“地方感”的认识持续减弱,物化空间的全球相似性引起人们忧思。作为标志性文化景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地”联结的重要纽带,在地方感重塑与传播过程中具有积极意义。在媒介地理学视域下,借助《非遗里的中国》为典型案例,探讨在地方感不断消弭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作为标志性文化景观唤起地方感的可能性,以及受众在观看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文化节目时“媒介地方感”的增强作用,从而有助于媒介拓宽地方感再造的新思路。

关 键 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节目 媒介地方感 

分 类 号:G122[文化科学] G222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