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院派民族声乐形成期发展研究(1949——1966)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王帅统 

机构地区:[1]山东理工大学,山东淄博255000

出  处:《戏剧之家》2024年第33期94-96,共3页Home Drama

基  金:山东理工大学博士科研启动经费资助项目课题“中国与保加利亚民族声乐教育体系之比较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724001/4033。

摘  要: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文化艺术事业的复苏发展,新音乐的创作和演出成为新时期文化宣传和普及的主题之一,欣赏歌颂党和人民的歌曲、歌剧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演唱方面,也迫切需要能够展示新形式、新作品的歌唱方法。与此同时,由于西洋美声唱法和中国传统民族唱法之间的矛盾逐渐升温,总结中国传统民族唱法、培养优秀歌唱家成为高等音乐学府的重要任务。随着各大音乐学院的成立,涌现一大批中国民族声乐的探索者、研究者,他们在继承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借鉴西洋美声唱法,极大地促进了学院派民族唱法的形成。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国民党统治区的声乐演唱和教学以西方美声唱法为主,而在解放区延安,随着秧歌剧和民族歌剧的出现,出现了李波、王大化、王昆、郭兰英等民族唱法歌唱家,他们继承了民歌和戏曲的传统演唱方法,将中国传统民族唱法提升到新的高度,促进了中国传统民族唱法的发展。

关 键 词:学院派民族声乐 演唱方法 形成 发展 

分 类 号:J616.2[艺术—音乐]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