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筝曲的审美特性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李丽敏[1] 魏高峡 

机构地区:[1]中国音乐学院 [2]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

出  处:《乐器》2024年第12期106-109,共4页Musical Instrument Magazine

基  金: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研究”(项目编号:20ZD16)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一、古代筝乐的历史流变及传统筝曲的近代续存筝,作为一种有着两千多年久远历史和深厚文化传统的中国古老乐器,其乐器形制、流传范围、音乐曲目及音乐审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曾发生过历史流变。就其乐器形制源流而言,有源自东南亚竹制半管状齐特尔琴(Halbr?hrenzither)之说;有“筝为筑源”之说;也有“分瑟为筝”之说;亦有“个人发明”传言(如伏羲发明说、黄帝发明说、秦国将领蒙恬发明说)等等,但可以确定的是至迟于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的筝,便已呈现出长方形音箱的筝体形制了(早期音箱上多连带一手柄,后渐去其柄而定型为长方形),而其有马柱支撑的筝弦的数量,从早期的五弦到唐宋时期已逐渐定型为十二弦、十三弦,到了明代也有增加到十六弦的,清代还出现过十八弦甚至二十一弦的筝,而现当代最常见的筝的弦数规格则是二十一弦。

关 键 词:流传范围 十三弦 传统筝曲 音乐审美 历史流变 五弦 战国时期 筝乐 

分 类 号:J632.32[艺术—音乐]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