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罗维鹏 LUO Weipeng
出 处:《甘肃社会科学》2024年第6期98-107,共10页Gansu Soci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刑事审判中常情常理常识与印证证明的融合研究”(22CFX023)。
摘 要:证据属性在证据法学研究和司法实践中占据重要地位,可以说是证据法学绕不过的话题。通过“属性”来辨别、审查和规范证据,已成为证据法学的一种习惯思维,即“属性思维”。“属性思维”可以区分诉讼证据与一般意义上的证据,还可以为证据的规范化审查提供一定的框架基础,然而司法实践更加关心证据是否相关、是否真实、是否合法以及通过证据能够认定哪些案件事实、如何通过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等具体问题。这些问题难以在“属性思维”下得到清晰地回应,因为从属性的角度只能为证据辨别提供哲理思辨,为证据审查提供大致的方向以及推导一些概念性的证据规则。证据法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当跳出“属性思维”的静态性、哲理性和本体性,加强更具操作性和实践性的证据分析。不同于高度抽象的“属性思维”,证据分析考察证据的运用过程,一方面将“属性思维”融入实际操作,使证据属性从理论工具转化为实用的指引;另一方面,拓展证据法学的视域,为证据运用提供方法论支撑。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