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吴国邦 WU Guobang
机构地区:[1]维也纳大学法学院,奥地利维也纳999013 [2]奥格斯堡大学法学院,德国奥格斯堡999035
出 处:《甘肃社会科学》2024年第6期108-119,共12页Gansu Social Sciences
基 金: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202007070012)。
摘 要:证据的两个要素是“言说”与“根据”,一个偶素是“事实”。通过建构证据概念的“专家语料库”发现,关于证据本质的具有可靠论辩价值的观点系“事实说”与“材料说”。它们的区隔标准为“事实”与“根据”的分离命题。“事实说”奠基于“真理符合论”,主张“事实”与“根据”具有同一性。“材料说”奠基于“真理融贯论”,持相反观点。它们潜藏着不同的哲学困境。前者面临的是司法证明中常见或必然遭遇的“主观判断难题”,即对作为“事实”的“根据”无法同“外部世界”全然符合的质疑;后者面临的则是如何对诸融贯真理进行甄选的操作性困难。依照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的理论构想,如果将证据化约为“文本”,则步入“反映论”的前提是获得一种具有认知意义的证据。但由内及外的“意义指称论”无法在司法语境中承担这一保证责任,“事实说”也因此失去了后续论证的基础。而“材料说”则能够在“语言游戏”对“语言图像”的包容关系之内,获得“使用论”上的语用意义,并且具备将这种意义推及语用规则的能力,故而可以借助处于“生活形式”之中的证据强弱判断(即司法),获得经语用论真理观改造后的融贯论意义上的“相对主义真理”地位。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