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赵天宝[1] ZHAO Tianbao
出 处:《甘肃社会科学》2024年第6期120-129,共10页Gansu Social Sciences
基 金: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项目“社会治理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宗教习惯法研究”(23SKJD002)。
摘 要:社会治理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永恒主题,而法治与德治是吾国治国理政无法绕开的时代主题。在厘清“法德兼治”内涵的基础上,揆诸历史可以发现,无论是古代圣贤内蕴的“德主刑辅”社会治理观,还是古代治国实践推崇的“德法兼治”社会治理观,都能明证“法德兼治”具有历史维度的正当性。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七十余年的社会治理历程,无论是“重德轻法”还是“重法轻德”都有无法克服的内在局限,前者容易导致人治的泥淖,后者极易造成道德的滑坡,唯有“法德兼治”社会治理观才能回应现实的迫切需求,充分说明其具有现实维度的正当性。鉴此,探寻当下吾国“法德兼治”社会治理观的实现路径就具备了理论逻辑的正当性。践行“法德兼治”治国理念应当着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坚持以法治为主导,二是要坚持以德治为衡平。其中前者是“法德兼治”社会治理观的基石,后者是“法德兼治”社会治理观的关键,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方能有力推进中国社会治理法治化的进程,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16.22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