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森林[1] 张政 Liu Senlin;Zhang Zheng
机构地区:[1]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2]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 处:《哲学动态》2024年第12期100-113,共14页Philosophical Trends
摘 要:一从“主体性”走向对“物与无”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问:刘森林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专访。您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已逾40年,早年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关注思想史的问题,后来更关注现实。在您早年的研究成果中,“主体性”和“发展”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概念。而在对“主体性”的进一步探究中,您逐渐转向对“物化”“虚无主义”等现代性问题的批判性研究。请问您为什么从对“主体性”“发展”的哲学研究转向对“物化”“虚无主义”的哲学研究?其中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答:的确,我早年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从思想史角度思考一些学术问题。1998年我调入中山大学哲学系工作。随着“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被确立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这客观上对基地成员的哲学研究方向和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我自己主观上也悄然顺应了这个转变。问题的核心在于要高度关注“现实”,这本来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可什么是哲学意义上的“现实”呢?怎样才算关注和切入了“现实”呢?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33.12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