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闫红果
出 处:《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年第4期28-33,共6页Journal of Guizhou Institute of Socialism
基 金:湖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人民政协凝聚共识的制度机制探析——以湖州为例”(24hzghy008)最终研究成果。
摘 要:制度机制在人民政协凝聚共识的实践中发挥着“保障”和“兜底”作用。人民政协面向政协委员、社会民众、海内外统战工作对象已分别建构起一系列凝聚共识的制度和机制。这些制度机制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展现出代表广泛的组织优势、联系沟通的协商优势、各显其能的智力优势、规范完善的规则优势,增强了人民政协凝聚共识的效果。因人民政协“凝聚共识”职能的确立时间较短,尽管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意见”完善了顶层设计,但在地方实际运作中仍存在着“短板”,如重建言咨政轻思想政治引领、提案协商结果的落实有待加强、凝聚基层社会共识的成效薄弱。破解以上问题应回归制度和机制本身,通过健全“建言咨政”与“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制度机制、构建提案协商结果真正落实到位的制度机制、从制度层面推动人民政协凝聚共识向基层的延伸、完善提升政协委员履职水平和能力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增强人民政协思想政治引领的效果和凝聚共识的水平,为民族复兴汇聚起磅礴力量。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0.98.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