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代谢组学和肠道菌群探讨黄芩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影响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吴娜 朱璠 徐伟鸿 占彦雯 谢昌营[1,2] 

机构地区:[1]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南昌330006 [2]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南昌330004

出  处:《中成药》2024年第12期4188-4196,共9页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160903,82405409);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42BAB25556);江西省中医药中青年骨干人才(第四批)培养计划项目(赣中医药科教字[2022] 7号);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022Z005);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GJJ211223);江西省2024年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YC2024-S735);江西省科学教育学会在校研究生课题(2023KXJYS036)。

摘  要:目的 代谢组学联合肠道菌群分析探讨黄芩汤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作用。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黄芩汤组(9.1 g/kg)、美沙拉秦组(0.2 g/kg),给予DSS诱导建立UC模型,造模的同时灌胃给药,连续7 d。给药结束后,记录小鼠体质量、大便性状、隐血情况,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IL-6、 IL-10、 TNF-α水平。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开展高分辨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16S rDNA测序分析结肠内容物,Spearman法进行肠道菌群与代谢组学之间关联分析。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黄芩汤组小鼠DAI评分降低(P<0.05),结肠长度增加(P<0.05),IL-6、 TNF-α水平降低(P<0.05),结肠病理组织学改善。代谢组学分析发现,正常组、模型组和黄芩汤组之间存在80个差异代谢物及包括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等在内的14条关键代谢通路。菌群测序显示3组之间差异菌群共15种,其中大肠埃希菌属-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可能是关键菌群。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1-oleoyl-l-α-lysophosphatidic acid与Bacteroides呈负相关,(phenoxymethyl) penicilloic acid与Bacteroides呈正相关。结论 黄芩汤可能是通过色氨酸等代谢通路,改善1-oleoyl-l-α-lysophosphatidic acid、(phenoxymethyl) penicilloic acid等代谢物纠正肠道菌群结构以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发挥对UC小鼠症状的改善作用。

关 键 词:黄芩汤 溃疡性结肠炎 代谢组学 肠道菌群 16S rDNA测序 

分 类 号:R285.5[医药卫生—中药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