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范德佳 王汝琴 陈士强[1] 何震天[1] 张容[1] 韩燕[1] 王建华[1] Fan Dejia
机构地区:[1]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扬州225007
出 处:《江苏农业科学》2024年第22期128-132,共5页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2301856);扬州市自然科学基金(编号:YZ2023162);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发展专项资金[编号:SJ(22)117]。
摘 要:为加快扬辐粳系列水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改良,对275份水稻新品系进行穗颈瘟抗性鉴定,利用分子标记检测了稻瘟病抗性基因Pi2、Pi5、Pia、Pik、Pigm和Pita在试验材料中的分布,并分析了抗性基因分布与穗颈瘟抗性的关系。结果显示,扬辐粳系列水稻新品系中这6个基因出现的频率分别为27.3%、10.5%、33.5%、4.7%、36.7%、23.3%,其中Pigm出现频率最高,在扬辐粳系列新品系中被重点选择利用。大部分品系携带的稻瘟病抗性基因数量为1个或2个,没有携带5个及以上数量抗性基因的品系,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水稻穗颈瘟抗性强弱与携带的抗病基因数量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仅携带Pi2或Pigm单个基因的品系穗颈瘟病级显著低于不携带任何检测基因的品系。逻辑回归分析结果表明,Pi2、Pik和Pigm可以通过与其他抗性基因的相互作用提高水稻的稻瘟病抗性。本研究结果可为扬辐粳系列水稻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指导,也可为江苏省抗稻瘟病粳稻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分 类 号:S435.111.41[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5.116.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