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樊兵策 Fan Bingce
机构地区:[1]四川大学哲学系
出 处:《世界宗教研究》2024年第11期66-76,共11页Studies in World Religions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视野下的中华生命智慧研究”(批准号:22ZDA082)的专题研究成果。
摘 要:“涓子”之名最早见于西汉刘向《列仙传》,他到底是虚构人物还是有历史人物原型,学界没有全面的研究。通过大量文献考察,我们会发现“涓子”有一定历史依据和现实积淀。据考证,涓子可能与师涓和蜎子有关。涓子对早期道教发展很有影响,但对古琴艺术影响更大。然而,涓子的《琴心论》与“九仙法”及《天人经》之间到底是何种关系,前人没有注意。其实,涓子琴学的思想建立在仙学理论基础之上,九仙法即仙学的实践。追溯九仙法的源流,它可能就出自《天人经》,后来形成了一部独立的经典——《九仙经》。进而言之,琴心与九仙法修炼有直接的渊源,涉及内琴、外琴之分,内琴即以五脏为琴,而外琴则是相对内琴的有相之琴,由内外兼修而实现五脏之炁与五音之心的和合。因此,《琴心论》应为琴学与仙学结合的应用理论。涓子琴学的思想特质为“和”,心和,琴和,神和,通过内外兼修而上达天人合一。涓子的“琴心”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表现在宗教、音乐、文学等领域。根据琴学与仙学的融合特点,可以称之为琴仙派。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