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强震时空丛集机制,预测未来大震危险区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何宏林[1] 石峰[1] 卞爽 

机构地区:[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出  处:《科技纵览》2024年第10期52-55,共4页IEEE Spectrum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防控与公共安全”重点专项项目“巴颜喀拉活动地块强震丛集机制与高危险区预测”(2023YFC3012000)的支持。

摘  要:中国是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地震灾害已造成超过 35万人死亡.发生于 2008 年 5 月 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超过8000亿元.我国地震灾害不仅数量多、强度大、分布广、灾害重,而且具有"西强东弱"的鲜明特点.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青藏地区经历了3次8级地震丛集和迁移,包括20世纪20年代的海原-古浪丛集、20世纪50年代的当雄-察隅丛集和世纪之交的巴颜喀拉(东昆仑-汶川)丛集(见图1b).2022年,巴颜喀拉活动地块发生6级以上地震3次,造成超过百人的伤亡和30亿元的经济损失.那么,形成这种强震丛集和迁移的构造条件、力学机制和演化过程是什么?下一个大震危险区会在哪里?这些问题不仅仅是科学界关心的重要问题,更关乎我国重大战略工程安全和国计民生.

关 键 词:直接经济损失 地震灾害 危险区 构造条件 东昆仑 力学机制 海原 巴颜喀拉 

分 类 号:P31[天文地球—固体地球物理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