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韩英丽[1]
机构地区:[1]肇庆学院,广东肇庆526061
出 处:《贵州社会科学》2024年第9期33-38,共6页Guizhou Social Sciences
基 金:肇庆学院2024年度高层次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机理研究”;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思政课’建设视域下地域红色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路径研究及案例整理”(2024GXJK250);2024年肇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原创性贡献研究”(24GJ-58)
摘 要:列宁与罗莎·卢森堡关于社会民主党的组织问题的争论其实质是基于对自发性理论认识的差异,具体表现就是具有革命自觉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与尚未觉醒的无产阶级群众的自发运动之间的关系问题。自发性是一个容量很大的辩证概念,它既内含客观性的规律,又包含主体性的向度;既含有必然性的特质,又肯定偶然性的因素。这里的自发性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社会主义运动进程的“自发性”;一个是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自发性”。在面对俄国这样一个尚未经历资本主义发展成熟阶段的东方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自发性问题时,列宁强调的政党自觉显然是当时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唯一可行方式。而身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比较发达的西欧资本主义社会且自身具有政治经济学研究背景的罗莎·卢森堡,一方面在革命所指向的宏大历史变革中坚守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的普遍性逻辑,另一方面又在群众罢工这样现实的历史事件中坚持具体的、自发的偶然性逻辑。研究列宁与罗莎·卢森堡关于自发性理论认识的差异,对于我们重新认识第二国际的理论论争、在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展开中正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分 类 号:A82[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