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杨成鹏
机构地区:[1]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手外科,215104 [2]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315000
出 处:《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5年第1期92-92,共1页Chinese Journal of Injury Repair and Wound Healing(Electronic Edition)
摘 要:随着股前外侧皮瓣术前定位技术的应用以及皮瓣切取技术的成熟,以股外侧区穿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应用日益增多。然而,旋股外侧动脉的主要分支血管在一些个体存在变异,常出现外侧穿支细小或无穿支的情况,多数术者在这种情况下会选择放弃切取皮瓣,造成手术方案的改变。为保障手术的成功进行和皮瓣的顺利切取,本研究在术中选用股内侧来源的前支作为替代穿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此方法中股内侧来源的前支一般起自股直肌与股内侧肌间隙,位置偏向内侧,超过大腿长轴前正中线,自股动脉、股浅动脉发出,有学者称之为股前内侧皮瓣。股前内侧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和临床应用存在较大的争议,一般认为股前内侧皮瓣的穿支源动脉来自旋股外侧动脉的分支。既往文献认为股浅动脉穿支血管细小、血管蒂长度不足,临床应用受限。本研究发现股浅动脉是发出穿支较多的源动脉之一,虽然股浅动脉穿支口径较细、血管蒂短,但可以携带股浅动脉一同切取,有效延长了血管蒂,同时增加了血管吻合口径;且股浅动脉自股直肌与股内侧肌间隙发出,切取更加方便,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供区损伤也相应减轻。文献报道股前内侧皮瓣的切取位置在股内侧,而本组病例实际上是血供来源于股前内侧,即以前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与文献报道并不相同。以前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具有股前外侧皮瓣的诸多优点,如供皮面积大、皮肤质地优良、较隐蔽;同时有较多的皮神经可用于感觉重建,当股外侧区没有可提供足够血循环的穿支时,其可作为替代方案,有利于皮瓣的顺利切取和手术正常进行;由于穿支多数为肌间隔穿支,血管的解剖操作更简单、局部损伤更小,手术时间明显缩短。该方法是在探查、追溯股前外侧区穿支后再切取的皮瓣,如果皮瓣直接以切口内侧缘的穿支�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