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侯雨游 任春雷[1] Hou Yuyou;Ren Chunlei
机构地区:[1]辽宁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出 处:《当代亚太》2024年第6期139-164,167,共27页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Pacific Studie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民主观的百年演进及其独创性贡献研究”(项目编号:22BDJ017);辽宁省教育厅高校基本科研项目(人文社科类)“新征程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应对风险研究”(项目编号:LJ112410165088)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格局下,小国在与大国的非对称双边关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需要了解小国的身份形成机制,才能针对性地调整外交策略,打造更加合作、包容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当小国面对大国时,其策略选择往往依赖于多重因素,包括大国的行为模式、小国的生存需求、角色与信号的互动、地区与全球的权力结构以及国际制度和规范的约束,这为研究非对称双边关系中的身份形成提供了参考。中越关系就是一对经典的非对称关系,从最初基于意识形态的紧密联盟,到因战略利益冲突引发的对峙,再到面向未来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越双边关系经历了波折而又不断向前发展。虽然大国在资源和影响力上占据优势,但如何管理与小国的关系,平衡权力使用与战略目标的实现,仍然是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问题。文章选择国家接收的信号作为身份的触发因素,认为小国对大国的威胁评估与战略选择空间决定了非对称双边关系中小国的身份形成,同时,这种单向的身份认知也受到双向的“关系”互构影响。本文以1970~1990年中越关系的嬗变为例,分析越南的身份认知形成过程,这一过程揭示了大国在非对称双边关系中的影响,也反映了小国的身份认知变化,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The evolution of Sino-Vietnamese relations presents a quintessential case of asymmetric bilateral dynamics,transitioning from an ideology-based alliance to strategic confrontation,and subsequently evolving toward a forwardlooking strategic partnership.This study identifies signal reception as a primary catalyst for identity formation,arguing that small countries'identity construction vis-à-vis major powers is fundamentally determined by their threat assessment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euverability.This unidirectional identity formation process is simultaneously influenced by bilateral interactive dynamics.Consequently,when confronted with identity-based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small countries undergo identity transformation through this formative process.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3.2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