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胡德才[1,2] Hu Decai
机构地区:[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世界华文文学与传媒研究中心
出 处:《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24年第4期19-27,共9页Forum for Chinese Literature of the World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海外华人文学社团、期刊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项目号:23&ZD287)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聂华苓的小说与西方文学的关系呈现出清晰的脉络和鲜明的色彩。前期(20世纪50—60年代初)以在台湾地区创作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为代表,较多地借鉴了西方文学的叙事技巧、人物刻画及心理描写等表现手法,尤以受亨利·詹姆斯和纪德的影响为大。中期(20世纪70年代)作品以在美国创作的《桑青与桃红》为代表,更多地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其对人类处境的荒诞性书写使她的小说与卡夫卡、加缪等西方现代主义作家有更多的相通之处,但不同于前期小说在具体表现手法上的借鉴,在《桑青与桃红》的创作中,更多的是文学思想的影响和艺术表现上整体的融通与转化。后期(20世纪80年代)创作以长篇小说《千山外,水长流》为代表,除了在时空交错的叙事形式上做了新的探索外,从小说主题到语言运用,都显示出聂华苓融西方于中国、努力向本土文化传统回归的倾向。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