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出 处:《当代传播》2025年第1期28-34,72,共8页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摘 要: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人类社会勾勒了生产和生活方式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美好前景,社会舆论和学术研究主流聚焦时空重组和感官重构的数字“乌托邦”的无限可能或人机共生的“后人类”主体性重构。在承认人工智能带来生活便捷性的同时,本文反思了这一“脱实向虚”的技术迷思对人工智能的“赋魅”,聚焦其在能源消耗、异化劳动以及终端设备的报废处理等层面所导致的环境隐忧,透过讨论人工智能的“不智能”性和“虚拟世界”的“不虚拟”性,进一步省思被遮蔽的社会权力关系的再生产和环境代价。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及其传播的迷思已经融合了从技术合理性(Technology Rationality)到支配合理性(Rationality of Domination)的生活规定性,人类思想以及生态环境均被严密的、定型的数学模型化、数据化、商品化。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