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哲[1]
机构地区:[1]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出 处:《中国戏剧》2025年第1期93-94,共2页Chinese Theatre
摘 要:莱芜梆子是主要流行于山东莱芜以及泰沂山区的传统戏曲剧种,属梆子声腔系统,因演唱时尾音多带“讴”,又被称为“莱芜讴”。莱芜梆子以鲁中山区方言为基础,唱腔高亢激越,尤以“讴”腔著称,并以鲜明的“讴”腔行腔特征成为独具风格的山东地方戏代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传统戏曲底蕴深厚、指涉丰富,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本文试从“讴”腔视角挖掘莱芜梆子的唱腔特色与艺术魅力。一、“莱芜讴”渊源考略中国戏曲根植民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戏曲的交流、借鉴、融合鲜少间断,也因此成就了鲜活纷呈的地方戏。与其他地方戏一样,莱芜讴本身亦为一个兼容并蓄的地方剧种。从剧种命名来看,不管是“莱芜梆子”还是“莱芜讴”,都包含地域概念和剧种声腔。关于“莱芜讴”的起源,历来众说不一,主要有“由流行于鲁西南的梆子腔演变而来”“徽戏班社传授”“梆子腔和徽戏结合而成”3种观点。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