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林培源
机构地区:[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出 处:《现代中文学刊》2024年第5期74-82,共9页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赵树理与革命文艺研究”(21CZW05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2024RC040)阶段性成果
摘 要:赵树理小说被视为“民族形式的里程碑”,学界曾就语言、人物及其对“说书”传统的转换等层面,讨论其与“民族形式”的关系。除了上述方法外,“社会史”视野也有助于理解二者的历史互动。赵树理1943–1946年间的“问题小说”释放了解放区文艺的革命潜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动员和革命情感工作方面的优势,完成了理论与实践、内容和形式关系的辩证转换。从“社会史”视野看,“问题小说”作为“民族形式”,具体表现在对根据地社会“静悄悄的革命”的呈现、借助“板话”对“群众路线”进行转译,以及通过“评书体小说”书写乡村基层政权的改造难题三个方面。借此,问题小说在虚构和现实两方面与根据地乡村社会变革形成同构。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16.224.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