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赵艺阳
机构地区:[1]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 处:《文艺理论与批评》2025年第1期41-55,共15页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基 金:第75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左翼文学青年社群结构与活动研究(1936-1949)”(编号:2024M751920)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七月派悬而未决的历史话题之一,是其何以拥有强大的历史黏性,在长达50余年的政治文化激荡中保持高度的思想统一和组织团结。为此回溯问题的起源,即面对七月派来路的历史审定时,首先应跳出《七月》成派——“七月”成派的简单视野,从20世纪40年代的历史现场和文学生态中寻找个体/群体自主入派的动机,重新思考七月派生成、展开、扩张的历史逻辑。“导师结构”和“青年聚合”现象即是其中的重要入口,在“场”与“代际”的视角中,观察一代文学青年的自我安置和前路规划,可探视“胡风中心论”产生的历史根源;《诗垦地》刊物的文学生产与组织实践,又加固了“聚合起来”的流派雏形,编织以“线”入“网”的文学—文化结构,为流派蓄力一种跨时空的内在稳定性。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