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的青年聚合与“七月”成派——以“北碚复旦”与“诗垦地社”为中心的考察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赵艺阳 

机构地区:[1]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  处:《文艺理论与批评》2025年第1期41-55,共15页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基  金:第75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左翼文学青年社群结构与活动研究(1936-1949)”(编号:2024M751920)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七月派悬而未决的历史话题之一,是其何以拥有强大的历史黏性,在长达50余年的政治文化激荡中保持高度的思想统一和组织团结。为此回溯问题的起源,即面对七月派来路的历史审定时,首先应跳出《七月》成派——“七月”成派的简单视野,从20世纪40年代的历史现场和文学生态中寻找个体/群体自主入派的动机,重新思考七月派生成、展开、扩张的历史逻辑。“导师结构”和“青年聚合”现象即是其中的重要入口,在“场”与“代际”的视角中,观察一代文学青年的自我安置和前路规划,可探视“胡风中心论”产生的历史根源;《诗垦地》刊物的文学生产与组织实践,又加固了“聚合起来”的流派雏形,编织以“线”入“网”的文学—文化结构,为流派蓄力一种跨时空的内在稳定性。

关 键 词:七月派 北碚复旦 文学青年 诗垦地社 胡风 

分 类 号:I207.25[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