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安婷 朱萝雅 田洁[1] 温成浩 杨猛 郝红星 Magda LAZAROVICI Gheorghe LAZAROVICI
机构地区:[1]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杭州310028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100101 [3]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450007 [4]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Iasi,Iasi 700505,Romania
出 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5年第2期500-511,共12页Scientia Sinica(Terrae)
基 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创新工程项目(2020KGYJ00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CKG024);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建设项目(DF2023ZD14)资助。
摘 要:欧亚大陆早期东西交流及其对人地关系演变的影响是多学科关注的前沿科学问题.东欧平原西南部是早期东西交流的关键枢纽,驯化于中国的作物黍约3600年前传入该地区,显著早于欧洲其他地区.受限于系统植物考古研究的不足,该地区黍作物利用的演替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清楚.文章选取罗马尼亚雅西(Iasi)巴亚-因穆基(Baia-In Muchie)遗址和多布若瓦茨(Dobrovaț)开展系统植物浮选与年代测定工作.结果显示,研究区所出土的200余粒黍遗存与东亚地区已发表数据在尺寸上未见显著差异,但粒型更为瘦长;东欧平原西南部黍遗存出现年代相较欧洲其他地区明显偏早,跨高加索的黑海北部路线可能是黍经西亚进入欧洲的重要通道;自青铜时代晚期以来,该地区黍作物的利用延续了两千余年乃至更久,且存在明显的历时性波动,相对集中于青铜时代末至铁器时代初(1200~800BC)和罗马帝国晚期(AD250~400);气候变化是背后重要驱动因素之一,黍有可能是作为应对干冷气候的优势作物而被种植利用.本研究为探究黍传入东欧平原西南部的年代以及在该地区的利用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有助于全面认识早期东西交流及其对关键节点地区人地关系演变的影响.
关 键 词:植物考古 粟作农业 东西交流 青铜时代 东欧平原西南部
分 类 号:K86[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S516-09[历史地理—历史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