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安琪
机构地区:[1]沈阳音乐学院戏剧影视学院
出 处:《艺术家》2024年第11期149-151,共3页The Artists
摘 要:《放牛班的春天》是法国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的首部电影作品,其凭借出众的视听表达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广泛关注。该片围绕一位中年失意的小音乐家马修展开,他在一所名为“塘底”的寄宿制矫正教育学校中组建合唱团,进而深刻改变了该校师生的人生轨迹。导演在影片中留下了关于人物、符号、叙事的大量细节,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影片的深层隐喻——“启蒙者”马修在“前启蒙社会”的塘底学校掀起了一场“启蒙运动”,学校师生作为“被启蒙者”自发改变了长久以来的对峙状态,并以“革命”终结了“犯错——惩罚”的旧理念及校长哈杉的“封建统治”。本文旨在对《放牛班的春天》中易被忽略的人物建构、符号设置、剧情逻辑进行分析,以揭示这些隐喻,并借此说明电影深层意识形态背景中存在的文化历史因素。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2.188.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