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佛教社团的产生和演进  

The Emergence and Evolution of Buddhist Social Organiz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作  者:许效正[1] Xu Xiaozheng

机构地区:[1]安阳师范学院

出  处:《世界宗教文化》2025年第1期119-125,共7页The World Religious Cultures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晚清报刊中的佛教文献整理与研究(1840—1911)”(编号:22BZJ018)的系列成果之一。

摘  要:社团产生于18世纪的欧洲,鸦片战争以后开始传入中国,并在1904—1907年间获得了合法地位。1905—1906年间,在庙产兴学运动的刺激下,觉先等人在北京、奉天、杭州等地创建了中国佛教学务公所,这是中国僧人创建的第一批佛教社团。不久,觉先等人又根据清廷的谕令,将各地的佛教学务公所改组为僧教育会。此后几年间,在清廷的支持下,僧教育会的数量、规模和组织程度都有了较大发展,并对民国时期的佛教社团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 键 词:清末 佛教学务公所 僧教育会 佛教社团 

分 类 号:B94[哲学宗教—宗教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