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的“科学律令”与地方主义——从民国时期江浙地区发现石器时代遗存谈起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查晓英[1] 

机构地区:[1]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出  处:《江汉考古》2024年第6期167-175,共9页Jianghan Archaeology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夏鼐与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科学”(项目编号22BKG033)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1932年,中研院史语所考古组在河南、山东数度发掘之后,谢英伯在广州组织黄花考古学院。他认为,中国学者从事发掘近十年,范围皆在黄河流域,有必要发掘和研究两广黎族、瑶族的古迹,将来还应赴南洋群岛发掘百越、巫来由等族的史迹[1]。谢英伯的做法很具代表性。本来中国读书人便有传承乡邦文献、编辑方志的习惯,现代考古学采用以前读书人从未用过的田野发掘方法,研究书本上几乎没有记载的石器、陶器与地下遗迹,为地方历史的建构提供了新材料,既拓宽了史学界对传统文献的理解,也助长了有意突出地方文化辉煌久远的倾向。

关 键 词:发掘 地方主义 传统文献 江浙地区 中研院 黄河流域 民国时期 英伯 

分 类 号:K87[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