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曾祥波[1] Zeng Xiangbo
机构地区:[1]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出 处:《文艺研究》2025年第2期51-62,共12页Literature & Art Studies
摘 要:“乌台诗案”供状中苏轼交代的若干诗文创作时间及行迹并不符合实际情况。这说明考察苏轼事迹不能仅仅依靠即使出自当事人口述的单一文献,而应比对各种源头文献综合研判。审讯初期,苏轼的记忆失真出于刻意避开熙宁九年十月时间节点的策略,目的是为了区分针对王安石主持变法与神宗亲政的不同态度;到了审讯后期,长时间、高强度的持续审讯使得极度疲惫的苏轼无法坚持该策略而被迫交代了实质性内容,即将面临惩处的精神焦虑造成了真正生理性记忆失真。两种不同属性的记忆失真不但成为妨碍后世理解苏轼诗文创作时间及行迹的障碍,更体现了文字狱对事实真相与受害者人格尊严的戕害。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