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向丽[1] XIANG Li
机构地区:[1]云南大学文学院
出 处:《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137-148,共12页Journal of Nan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审美人类学视野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发展研究”(19AZW004);2023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艺术乡建理论与实践”项目阶段性成果。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贵重”且可“行走”的存在。其“贵重性”和“行走性”成为当代语境中对于非遗价值发掘与活态再生的两个隐秘而重要的维度。在今天,美学日益成为至关重要的竞争力,在社会转型和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与此相应地,审美资本通过诉诸审美和艺术及其蕴藉的审美经验、情感、趣味、品味等及其重构而发生作用,从而带来社会物质增长,并加快实现人类美好生活。非遗以其情感性、趣味/品味性以及治理性具有成为审美资本的潜源性力量,但如何将非遗真正作为一种审美资本,实践其再生与行走,还需要结合本土美学的深度发掘,从而推进其当代进路。藉由对本土美学的把握与发掘,非遗数据化、非遗品牌化、非遗生活化等非遗资源化的可持续性推进,对非遗本土性的源/智与当代创/造之间的多重内生关系的深度发掘与活态转化,非遗资源化的当代进路才得以真正显现。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3.20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