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出 处:《黑龙江社会科学》2025年第2期142-149,共8页Social Sciences in Heilongjiang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国家与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文献整理及当代意义研究”(21&ZD211)。
摘 要:“冲击-回应”模式不是解读中华帝国衰落与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唯一分析框架,却能为理解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对民族国家建构的早期探索提供认知视角。作为对西方列强入侵这一外部冲击的回应,近代中国拉开了民族国家建构的序幕。从民族建构视角观察,西方列强入侵使得中华民族的危机逐次升级,中华民族意识也随之觉醒与成长,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的国家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得以形成的标志;从国家建构视角观察,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国各方政治力量对怎样获得民族独立以及确立怎样的民主政治样态进行了艰难探索,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对民族国家建构的早期探索过程曲折,但其经验教训对当代中国的民族建构与国家建构具有重要启示。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