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到“尔滨”:从地名到网络流行语的构因及文化价值探析  

作  者:曹璇 

机构地区:[1]扬州大学文学院,225000

出  处:《汉字文化》2025年第4期12-14,共3页Sinogram Culture

基  金:2024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重点项目“语言,符号,文化:地名与网络流行语复合互渗背后的文化价值探析”(编号:202411117035Z)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语言的变化动态地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发展。由网民集体创作下的网络流行语,更是反映人们思想动态与时代特征的符号化缩影。本文以“尔滨”为切入口,通过梳理其诸多地名内涵之说,总结其反映的自然特征与历史文化。本文进一步归纳出从“哈尔滨”到“尔滨”的两大构因:双音节化和拟人化。探索这一转变背后所体现出的地域文化和社会文化价值,以期为时下地名与网络流行语的互动提供思考。

关 键 词:“尔滨” 网络流行语 地名 语言变异 文化价值 

分 类 号:H136[语言文字—汉语] G127[文化科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