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不详
出 处:《书法》2025年第2期158-166,共9页Calligraphy Magazine
摘 要:“瓦削”文字产生于北魏,是在未干的瓦坯上刻画文字后再烧制。“瓦削”文字与“瓦当”“砖文”“刑徒砖”等刻画类民间书法相比,除了独特的制作流程,点画、结构、章法亦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一,“瓦削”文字刻画居多,且有一定数量的戳印体现,文字书刻机械复制性小,很好地体现出文字的书写性;二,同一瓦上往往有多位工匠刻画文字,呈现不同书风的搭配,更彰显其丰富性;三,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兼具,其中楷、行、草、隶四种书体多在刻画文字中体现,而篆书多在戳印文中体现;四,同一瓦上会有刻画文字与印章相结合,无意间更趋近书法作品的构成形式;五,瓦上刻画位置没有明确限制,加之出土残瓦因破损而大小、形态不一多呈现不规则多边形打破了常规的作品幅式,有意无意中产生的章法效果别具一格;六,由于匠人分工、刻画时间不同,同一瓦上会出现湿刻、干刻两种线条状态。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