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闷的象征:中国形象的诗性书写——以断层时期(1966—1998)的印尼华文文学为例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谢文军 凌逾[2] 

机构地区:[1]华南师范大学,广州511400 [2]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州511400

出  处:《华夏文化论坛》2024年第3期242-254,共13页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香港当代报章文艺副刊整理与研究(1949—2022)”(项目编号:22&ZD276);国务院侨办课题“东南亚华文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塑造研究”(项目编号:22GQB001);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课题“东南亚‘中文+职业素养’国际中文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2YH56C)阶段性成果

摘  要:印尼华文作家在断层时期的创作是一种“诗的奋激”,包含着作家的真生命。作品藉由中华古典诗词、传统节日和“唐山”景观等符号作为创作者具象化的“心象”,表现着他们藏在无意识心理的潜热,彰显着其生命力的“创造与转化”。这种创作联结着印尼华族的过去和未来,具有深厚的“民族志”功能,为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导向和精神依托,也确证了文化传统和文化身份的连续性,对个性表现和文化认同发挥着重要的影响。这不啻对一个民族的“前理解”发挥着巨大作用,而且还为其走向未来提供了反思基点。

关 键 词:印尼华文文学 中国形象 诗性书写 生命力 

分 类 号:I342.06[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